大家都知道,葡萄的病虫害种类是比较多的,而有些病虫害产生的症状其外在表现又是高度的相似。这就导致很多的葡萄种植户在没有辨认清楚葡萄患的具体是哪种病害不知道用什么药或者乱用药,导致病害越来越严重,易混淆的葡萄病虫害如何辨别呢
大家都知道,葡萄的病虫害种类是比较多的,而有些病虫害产生的症状其外在表现又是高度的相似。这就导致很多的葡萄种植户在没有辨认清楚葡萄患的具体是哪种病害不知道用什么药或者乱用药,导致病害越来越严重,今天尚采农业杀菌剂小编这就带大家辨别下葡萄易混淆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部分:灰霉病VS穗轴褐枯病
灰霉病:抽穗后,花会变干并脱落,当湿度高时,会有灰霉病层,然后转移并感染果实的茎和轴,使患病部分由褐色变为黑色。
穗轴褐枯病:果梗或果穗梗受到严重影响,早期出现褐色水斑,严重时会干枯失水,花器官会枯萎脱落。
相似之处
(1)发病期近,感染高峰在花期;(2)均有黑梗、枯花等病害
差异
主要原因是受影响的部位不同。灰色霉菌首先感染花器官,然后发展到果梗、穗轴。然而,穗轴褐腐病通常直接发生在果柄和穗轴上。当然,田间的情况往往是复杂的,通常经过灰霉病、穗轴褐枯病就复杂了。这是因为灰霉病发生后,外渗会发生在病斑,并导致穗轴褐枯病。
预防方法
灰霉病:注意公园的湿度控制和排水;花期前的关键防治措施是灰大师、啶酰菌胺、氟唑菌胺、嘧霉胺、腐霉利、咯菌腈等。对于已发病的叶片、花序等彻底剪除,带离后销毁。
穗轴褐枯病:在开花前用嘧菌酯、代森锰锌和吡唑醚菌酯防治穗轴褐枯病,在发病初期使用苯醚甲环唑、氟硅唑、戊酰异菌脲等。
第二部分:绿盲蝽(幼果) VS 黑痘病(幼果)
绿盲蝽:幼果受到刺穿和吮吸的伤害后,幼果会变黑坏死,严重时会枯萎脱落。
黑痘病:黑色和褐色斑点随机分布在水果表面。这些斑点有不同的大小,严重时,它们会形成一个大的区域,形成僵果。
如果发病早期不太严重,典型的“鸟眼”斑点会随着膨发期的到来而出现。
相似之处
(1)会导致幼果变黑;(2)黑点通常在水果表面没有规则的图案
差异
(1)黑斑病可以连接成斑块,绿盲蝽黑斑病相对独立;(2)仔细观察发现,黑斑病呈轻微向下凹陷,绿盲蝽的患病部位有所突出。
预防方法
绿盲蝽:冬春季清理花园,用药物防治葡萄芽和叶、开花前和开花后,药物可以是噻虫嗪、烯啶虫胺、联苯菊酯、吡虫啉等。
黑痘病:在葡萄叶蔓延、花和果实开花时及时控制和预防。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嘧菌酯、代森锰锌等。可以选择。
第三部分:霜霉病VS白粉病
霜霉病:在幼果期可以看到白色的霉菌,然后萎缩并脱落。
如果在果实膨大后被感染,一般不会形成霉菌层,呈褐色软腐病。
白粉病:幼果在早期对疾病敏感时停止生长,白色粉末附着在病斑上。后期易发病时,除白色粉末外,易引起果实开裂。
相同点
在幼果期,所有病例均附有白色材料。
差异
(1)一个是白色粉末物,一个是白色霉层;(2)霜霉病在果实膨大后不产生霉层。
预防方法
霜霉病:保护剂,如铜制剂、代森锰锌、唑醚菌酯等。治疗剂可选自烯酰吗啉、氟噻唑吡啶硫酮、氟吡啶内酯、氯溴异氰尿酸等。白粉病:艾秋白、氟硅唑、烯唑醇、烯唑醇、醚菌酯、肟菌酯、苯醚甲环唑、腈菌唑、丙环唑等可以选择。
第四部分:溃疡病VS白腐病VS水罐子病
溃疡病:果梗干燥、有病,果粒容易脱落。
白腐病:果梗枯萎皱缩,果粒基部呈灰棕色软腐病,易脱落。一些早发的果粒会脱水变干,形成僵果而不脱落。
水罐子病:果实变坏、变软、易倒,皮肉易分离。
相同点
(1)发病期接近,且均变色至成熟。(2)果实脆弱,脱落严重。
差异
(1)考虑到果梗,可区分出水罐子与溃疡、白腐病,前一种果梗基本上没有症状,而后两种会枯萎。
(2)考虑果实,可以区分溃疡病和白腐病。前者除脱粮外无其他明显症状,而后者伴有失水、抑郁、腐烂等症状。
预防方法
溃疡病:有效药剂包括溃腐菌清、苄嘧菌酯、戊唑醇、嘧霉胺、异菌脲、啶酰菌胺、咯菌腈、抑霉唑等。对于已发病的先药控,再修穗,再喷洒药剂,可与优质叶面肥搭配使用。
白腐病:主要是早期预防。套袋前使用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粪臭素叶面肥,套袋后如果在转色期发现白腐病,可使用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进行防治。
水缸病:是一种生理性疾病,一般由肥水不足、挂果过多、树木早衰等引起。后期应加强肥水管理,控制氮素,增加磷钾。对于已发病者,应及时切断软果粒,并应经常喷施叶面肥,以尽可能保留其他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