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噻菌胺是由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于1996年发现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中国专利:CN 1267671A、CN 11495180A、CN 1142929C和CN 1224622C,2000年3月16日申请专利,2020年3月16日专利到期;CN 1146993A 和CN 1061657C,1996年4月11日申请专利,2016年4月10日专利到期。
一、产品简介
吡噻菌胺是由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于1996年发现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中国专利:CN 1267671A、CN 11495180A、CN 1142929C和CN 1224622C,2000年3月16日申请专利,2020年3月16日专利到期;CN 1146993A 和CN 1061657C,1996年4月11日申请专利,2016年4月10日专利到期。
(一)理化性质
中文通用名称:吡噻菌胺
国际通用名称:penthiopyrad
化学名称:(RS)-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3-(三氟甲基)吡唑-4-甲酰胺
CAS登录号:183675-82-3
开发代号:MTF-753(日本三井化学)
分子式:C16H20F3N3OS
相对分子质量:359.4
化学类别:SDHI类杀菌剂
ePM查询:原药外观为白粉粉末,蒸气压6.34×10-3mPa。溶解度:水中7.53mg/L (20℃)。
(二)急性毒性
ePM查询:大鼠急性经口:LD50>2000mg/kg(雌/雄);大鼠急性经皮:LD50>2000mg/kg(雌/雄);大鼠急性吸入:LC50 >5669 mg/kg(4h);皮肤刺激性: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眼睛刺激性:轻微刺激性;致敏性:对家兔无致敏性。
二、优势亮点
1、作用机理:吡噻菌胺为病原菌线粒体呼吸作用抑制剂,它通过干扰呼吸电子传递链上复合体Ⅱ(复合体Ⅱ即为琥珀酸脱氢酶或琥珀酸泛醌还原酶)来抑制线粒体的功能,阻止其产生能量,抑制病原菌生长,最终导致其死亡。
2、吡噻菌胺具有渗透和内吸性,可以提供预防和治疗作用。
3、吡噻菌胺的杀菌谱较为广泛,可登记作物范围广,见下表:
4、可与多种药剂混配,如可与代森锰锌、百菌清、嘧菌胺、啶氧菌酯、环丙唑醇等有效成分混配。
三、我国登记情况
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截止2020年03月,吡噻菌胺有效成分在登记有效期内的产品共计2个
99%吡噻菌胺原药和20%吡噻菌胺悬浮剂于2019年1月30日成功在我国首登,其中20%吡噻菌胺悬浮剂用于防治葡萄灰霉病、黄瓜白粉病。
四、市场前景
日本和法国的大田试验表明,叶面施用吡噻菌胺可以很好地防治苹果黑星病(药效与醚菌酯相当,优于代森锰锌)、苹果白粉病(药效与己唑醇相当)、黄瓜灰霉病(药效与异菌脲相当)和黄瓜白粉病(药效优于四氟醚唑)。
吡噻菌胺主要剂型有:悬浮剂(SC)、水分散粒剂(WG)、乳油(EC)和种子处理悬浮剂(FS)等。
吡噻菌胺自2009年上市以来,其销售额呈现增长态势,市场潜力巨大。希望对此感兴趣的企业赶紧行动起来,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