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也称大豆根线虫病,是由大豆胞囊线虫危害后的类似病原体引起的症状,一般可使大豆减产10%,严重减产30%-50%,甚至完全减产。大豆胞囊线虫危害特征被害植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短缩,花期推迟,不能结荚或结荚少,叶子变黄
大豆胞囊线虫病,也称大豆根线虫病,是由大豆胞囊线虫危害后的类似病原体引起的症状,一般可使大豆减产10%,严重减产30%-50%,甚至完全减产。
大豆胞囊线虫危害特征
病植株的子叶和真叶在苗期变黄,生长停滞并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短缩,花期推迟,不能结荚或结荚少,叶子变黄。病重植物的花和幼荚枯萎,整个植物的叶子像火一样从下到上变黄。患病植物的根系不发达,侧根明显减少,细根增多,根瘤很少。
当在疾病开始时将患病植物拔出时,发现许多附着在根部的白色或黄褐色小颗粒,即大豆胞囊线虫的雌性成虫,也是鉴定大豆胞囊线虫的重要特征。
疾病发生规律
卵、胚卵和少量幼虫在孢囊内的土壤中越冬,有的附着在种子或农具上越冬,成为次年的主要传染源。越冬后,二龄幼虫破壳进入土壤。当它们被大豆幼苗的根侵入时,它们寄生在根的皮层,用口针吸,将蠕虫暴露在外面。交配后,雄性昆虫死亡。雌虫形成卵并膨胀成包囊。孢囊落入土壤中,卵孵化并可能再次感染。秋天气温下降,卵不再孵化,在卵囊中越冬。孢囊能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自蔓延的距离是有限的,这主要是由农业,田间水流或风,或混合未成熟的堆肥或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
预防和治疗方法
由于线虫品种因地而异,而且大部分品种都是针对该地区的品种类型而培育的,因此引种应该有针对性。大多数现有的抗性品种是黑色种皮的大豆,黄色种皮的抗性较差。加强管理,包括增加施用有机肥,促进大豆生长和抗病;如有病害,应及时追肥浇水,减少损失。
对于大豆面积小的地区,可与红薯、小米、棉花、小麦、花生等轮作。可使用3-4年,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