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黄蓟马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大豆的嫩叶、花器官和嫩荚,严重时可使大豆减产20%~25%以上。因此,农民必须更加关注这种害虫。那么,如何预防和控制豆黄蓟马呢?黄蓟马用什么药有效果?今天小编将带领你了解更多关于防治豆黄蓟马的知识
豆黄蓟马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大豆的嫩叶、花器官和嫩荚,严重时可使大豆减产20%~25%以上。因此,农民必须更加关注这种害虫。那么,如何预防和控制豆黄蓟马呢?黄蓟马用什么药有效果?今天小编将带领你了解更多关于防治豆黄蓟马的知识:
有害症状
从大豆幼苗出现到结荚期,蓟马可能是有害的。成虫和若虫会伤害大豆叶子,大豆苗期花器官和幼荚严重受损。利用锉吸口器,叶表皮被锉破,汁液被吸出形成枯斑。豆黄蓟马的初孵若虫喜欢成群觅食。成虫很活跃,能弹跳,但他们的飞行能力很差。若虫害怕光。趋嫩,白天藏在叶子后面或新长出的嫩叶,特别悬在花器内取食危害。从初期到高峰期,蓟马在田间扩散约需4 ~ 5天。大豆幼叶被杀死后,叶子会枯萎、扭曲和褪色。严重的叶子表面出现灰白色斑点,叶子局部死亡。当生长点被杀死时,植物出现多重生长或停止生长并逐渐死亡。花器官在大豆生长后期死亡,导致落花,荚果脱落对产量有很大影响。
识别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1~2mm,黄色节间为褐色。触角有7节,黄褐色,3-4节有分叉的感觉锥,前翅稍黄,21根前刚毛,5根前静脉末端刚毛,11根后静脉刚毛和淡黄色的脚。雄成虫大约0.6毫米长,淡黄色,其他特征与雌虫相似。
卵:几乎无色,呈肾状,产于大豆的叶脉中。
若虫:可分为四龄,与成虫基本相似,但没有翅膀。一龄若虫体长0.3 ~ 0.4毫米,初孵时无色,复眼红色,数小时后变黄。二龄若虫体长0.6 ~ 1.0毫米,为黄色体,4~7节触角与二龄若虫紧密相连。3龄若虫白色透明,有翅芽,活动缓慢,称为前蛹。4龄若虫,体白色,不活动,称拟蛹。
发生定律
豆黄蓟马在我省一年发生5~6代。每一代的持续时间根据发生时期而变化。第一代持续时间长,平均34天,第三四代因气温高历期短,平均为15-16天。生殖方式通常是单性生殖,也进行两性生殖。因此,雌虫在田地里很常见。成虫在蓟和其他杂草上越冬。越冬成虫在次年5月中旬相继出现。先在小蓟上取食为害。它们在5月下旬被转移到新出现的大豆上,以损害它们。越冬成虫数量在6月初逐渐增加。越冬成虫数量在6月中旬达到高峰。此后,蓟马成虫和若虫在豆田里混合。从6月底到7月底,损失达到了,大豆遭受的损失最大。7月中旬以后,大豆植株长大,遭受的损失相对较少。9月中旬大豆成熟,迁回到小蓟上越冬。
豆黄蓟马的发生和危害经常受到气候的影响。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环境有利于其发生,而低湿度和多雨的环境不利于其发生。出现的数量也与栽培条件有关。早播田的发生重于晚播田。这片低洼地有大量昆虫。早熟的小谷物品种容易吸引昆虫。
综合防治
控制原理:虽然化学杀虫剂能有效控制蓟马,但长期大量单独使用化学农药导致蓟马抗药性增加,控制效果下降,大规模杀死天敌,环境污染以及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威胁。因此,应采取农业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法防治豆黄蓟马,将豆黄蓟马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
防治时期
豆黄蓟马的两个高峰期分别是苗期和花期。因此,田间防治应集中在苗期和花期害虫发生前或发生初期。苗期调查平均每株成虫数量达到3.3只,应采取防治措施,特别是在连续干旱多雨的天气,并及时采取措施。
预防策略
农业控制
收获后,应及时翻耕大豆,冬春季清除大豆田内外杂草,清除繁殖和越冬场所,以减少越冬虫口和来年虫口数量。实施大豆和非寄主作物轮作,由于豆黄蓟马的飞行能力差,远离去年大豆田种植大豆,切断害虫的食物链,可以减少危害;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可以使植物生长旺盛,减少蓟马的危害。在干旱年份对有条件的地块进行喷灌可以减少豆黄田蓟马的发生。
化学防治种子处理:50%辛硫磷乳油2公斤或75%辛硫磷乳油1.5公斤,水10公斤,充分混合后,混合1000公斤大豆种子,混合均匀,播种前干燥。化学防治:使用蓟马特效药琦蓟,琦蓟_镇店之宝,抗性蓟马专用,作物苗期,花期,幼果期都可放心喷施,混配性好,省工省时,节省人工成本。
田间控制
幼苗有2-3片复叶,每株平均成株数为3.3。应该立即开始控制。密切注意花期田间的害虫情况。当每株害虫数量约为30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琦蓟,一种能有效控制蓟马的特效蓟马药物。均匀喷洒,尤其是在叶子的背面。
为了降低蓟马的种群密度,减少危害,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地区进行成虫发生期的物理防治,也可以在田间通过更好的多频杀虫灯或黑光灯等手段及时诱捕和杀灭成虫。
豆科蓟马生物防治的天敌有蜘蛛、横纹蓟马,小花蝽等。因此,在防治其他大豆害虫时,应尽可能使用选择性杀虫剂,或减少施药次数以保护天敌,从而将天敌数量维持在一定水平,以控制蓟马数量的急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