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豇豆)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一种蔬菜,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吃豆角中大奖的经验,吃素菜竟然吃出来肉了,豆角上的虫是什么虫?豆角里的这个小虫子就是豇豆豆荚螟。种的长豆角生虫了怎么办?该如何防治呢?
豆角(豇豆)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一种蔬菜,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吃豆角中大奖的经验——吃素菜竟然吃出来肉了!!!豆角上的虫是什么虫?豆角里的这个小虫子就是豇豆豆荚
螟。
1、危害:
豇豆豆荚螟,又称豇豆螟、豆野螟、豆螟蛾、豆卷野螟,俗称大豆钻心虫、豆角虫;鳞翅目螟蛾科豆荚野螟属的一种昆虫。
主要为害豇豆、扁豆、四季豆、菜豆、绿豆、大豆、小豆、刀豆等,以豇豆受害最重。
豆荚螟是豇豆生产的主要害虫,该害虫在豇豆种植区,发生严重的年份一般虫荚率70%左右,一般年份虫荚率亦达15%~20%。
豆荚螟主要危害叶片、花瓣、嫩茎、嫩荚。
成虫多将卵产在含苞欲放的花蕾或花瓣上,在花上孵化成幼虫,幼虫在花凋萎后转移为害嫩荚。
每年6-10月为幼虫危害期。以幼虫蛀食果荚种子、花瓣和嫩茎,被害豆类常造成大量落花、落荚、枯梢。
以幼虫危害豆荚,蛀蚀豆粒,使豆粒残破或被完全吃空,被害籽粒还充满虫粪,变褐以致霉烂。
同时在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受害豆荚味苦,无法食用,严重影响豆角的产量以及品质指标。
2、发生特点:
豆荚螟喜欢干燥,湿度对其生长发育有其极大的影响。
雨日多,湿度大的天气,其发生量小;而雨日少,湿度低的天气,其发生度大。
由于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9三个月,这三个月雨日多,豇豆田湿度大,豆荚螟发生轻,因此,豆荚螟的发生特点是二头重,中间轻。
与此同时,田间小气候对其发生影响较大,一般地势低,湿度大的田块,发生较轻,地势高,湿度小的田块发生较重。
3、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做好田间清洁工作。及时田间落花、落荚,摘除被害卷叶和果荚,集中销毁,降低田间虫源。
(2)改善豇豆田间小气候。由于豆荚螟喜欢干燥,而在湿度大时其发生量少,因此,在花期和结荚期灌“跑马水”1—2次,增加田间湿度,改变田间小气候,创造不利于豆荚螟发生为害的田间小气候。
2.物理防治
由于豆荚螟具有趋光的特性,因此,在豇豆生长期特别是花期和结荚期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虫源。
3.化学防治
豇豆是一季多茬且花果同期的豆类蔬菜,在花果初期就可以进行药物喷施,应该选用渗透性强、杀卵杀虫效果好的药剂:如琦蓟、阿维菌素、甲维盐、甲维·茚虫威、虱螨脲、虫螨腈、阿维·丙溴磷等,于早上8点以前,太阳未出,上午花开放时喷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补喷。从初花期开始每隔6-7天防治一次,直至花期基本结束。
上述药剂最好交替使用,严格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喷药时一定要均匀喷到豆科蔬菜的花蕾、果荚、叶背、叶面、株干和落地花上(上边和地面都应喷药)至湿润有滴液为度。采收前至少7天不能施药。